• 顶部广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详细介绍 >
资讯信息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

2023.01.11点击: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推进乡村振兴踏上新征程之际,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贵州省黔西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调查与分析,具体阐述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意义,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应策略参考。


区域内学生及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黔西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距省会贵阳78公里,共有学校(园)565所,其中城镇学校274所,占48.5%;乡村291所,占51.5%。乡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21.5%。这些年,随着黔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变化,学校则涌现出“城满、乡弱、村空”的现象。


黔西市现有教师9743人,其中乡村教师2219人,占比22.78%;乡村教师占比明显远低于城镇,但这些在全市占比低的教师却肩负着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全市共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教师21人,全在城镇学校;共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7234人,其中1677人在乡村学校,占乡村教师总数的75.57%;共有正高级职称教师9人,全在城区学校;共有副高级职称教师891人,其中176人在乡村学校,占乡村教师总数的7.93%;共有一级职称教师4372人,其中1169人在乡村学校,占乡村教师总数的52.68%。乡村教师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均不够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级。黔西市乡村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39岁以下青年教师居多,而老年教师又比城区学校占比高。


区域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


家校沟通难度大,教师工作热情锐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在乡村务农投入成本高,大量乡村家长热衷于打工。父母外出打工便将孩子交由老人监管,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度低,导致家庭生活代沟大,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教育;家校配合教育难度大,多次沟通效果不好,甚至没有任何收效后,乡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工作激情锐减。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也交由老人监管,不但给孩子造成极大心理伤害,也为家校教育的配合带来极大困难,为乡村教师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凸显。一是学科结构失调。受现有教师编制的限制,很多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在乡村义务教育阶段,除语文、数学学科外,其他学科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尤其缺乏专业化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二是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不合理。乡村学校的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学校多为附近村寨从事乡村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如甘棠镇共有专任教师190人,55周岁以上的教师36人,50—55周岁的教师35人,占全镇教师的37.37%。近年来,年轻教师大多通过招聘考试到乡村任教,乡村教师面临的教学环境、生活条件等都与年轻教师的追求差异较大,因此,往往工作几年,便想方设法考调到城关学校或选择辞职,尤其是年轻女教师选择离开乡村的比例更大,乡村学校无形中成了他们的跳板。也因此导致不少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造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按照新时代教育要求开展。


教学点网状分散,教师负担过重。教学点分散,班额小,杂事多,学校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加之教师结构单一,学科教学专业化无法满足,如不采取措施作全市范围的动态调整,不少非专业教师就得上英语、美术、体育与健康、音乐课等,对学生的指导缺乏专业化。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生源又会流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在教学时逐渐缺乏积极性,缺乏荣誉感。


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职业认同感偏低。由于乡村学校老教师(特别是民转公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学观念落后,多学科教学能力弱。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大部分是经过好几年“努力”才考进教师行业的,本身功底不太扎实、教学业务水平不高,同时因乡村学校教学环境相对较差,这些年轻教师不甘心扎根乡村教育,不安心从教,不愿意主动学习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比较重视教育的乡村家庭,大多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去教育环境更好的县城读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相对较少,专业自信程度不足,使得乡村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偏低。


区域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策略


黔西市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工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与时代脉搏共振,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工作要求,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探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培育乡村教师爱乡热情,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黔西文化底蕴厚重,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观音洞古人类遗址是中国南方人类始祖的发祥地,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这里有凝聚着明代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历史功绩的“龙场九驿”古驿道,有寄托明代大儒王阳明“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哲思的古象祠,是在清史上留下廉洁美名的兵部尚书李世杰的故里,还有留下血染风采的鸭池河战斗遗址等红色遗迹,而这些厚重的文化均在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的乡村。近年来,黔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黔西市域内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组织乡村教师重走长征路,走进古驿道、古象祠、李世杰故里等开展研学旅行,较好地培育了乡村教师热爱乡村教育的情感,增强了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根植深厚乡村亲情,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下,在黔西市委、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吸引优秀有为青年返乡创业的大环境下,教育系统积极组织乡村教师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进行宣传。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不少有为青年返乡开办种植场、养殖场,许多学生家长也选择回乡共同创业或者就近就业,并将在外地就读的孩子接回家乡就读,得以兼顾监管孩子教育孩子,也让乡村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家校合作教育更加有效。乡村教师也在参加宣传活动中感受到返乡创业青年的聪慧和热情,感受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农村新气象、新格局,潜移默化中根植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厚情怀,进而奋发努力,坚定了为乡村教育作出应有贡献的信念和决心。通过党委、政府、教育系统、社会的通力合作,积极营造了美好乡村教育氛围,切实为乡村学校留住了优秀教师,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黔西市全力用好用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政策,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和教师绩效工资;严格执行《黔西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实施方案》,按照200元、260元、320元、380元的标准,根据教师所在乡镇工作的年限予以兑现乡镇工作补贴;严格执行《贵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按照300元、400元、500元的标准,根据学校的边远程度予以兑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还为乡村学校教师修建周转房,保证每位教师在任教学校至少拥有一套30平方米的周转房,并用心用情给予政策支持,帮助两地分居的夫妻教师调到同一乡镇或同一学校任教,切实解决乡村教师尤其是家住外乡镇或城区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乡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提供切实保障,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多渠道补充乡村教师,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鉴于黔西市教学点较多,黔西市教育科技局会商编委等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采取师生比、班师比、课时比、工作量比等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定编。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调整编制,并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共招聘特岗教师350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育人才106名。同时,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让城镇学科富余学校教师到相应学科紧缺乡村学校交流轮岗,对交流轮岗到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按照省、市补助标准给予乡村补贴,并给予一定奖励。2022年,就有747名教师参加轮岗交流。由于感受到乡风民俗的淳朴、乡村环境的优美、乡村教育的改变,部分轮岗交流教师交流期满仍选择继续交流轮岗。通过动态调整及多渠道补充,很大程度上帮助乡村学校解决了教师结构性缺编及部分学科无教师任教的难题,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合理构建教科研平台,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乡村教师执教县级优质课、示范课等相比城镇教师机会极少,甚而部分乡村教师从未登上过优质课、示范课的讲台,黔西市教育科技局研究制定了《黔西市中小学(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及学术讲座执教人推评标准》,由各乡镇根据教师师德师风、工作业绩等进行综合考评,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全市优质课、示范课等的执教,为农村教师、老年教师、工作突出教师提供执教机会及评职称晋级平台。同时,构建“市—乡(镇)—校”三级教科研网络研究平台,以线上+线下形式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参与到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等教育教学研究中来;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指导乡村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省、市、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彻底改变了以往乡村教师对课题研究望而生畏、不敢申报或参与的局面。不少乡村教师还在课题研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增强了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和荣誉感,有力推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乡村教师专业培训,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乡村学校老年教师偏多,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难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使用新教育媒体,以及新招聘“特岗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现实,黔西市近年来一直坚持对老教师尤其是乡村学校老教师开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教法的全员集中培训,让老教师通过培训更新认识,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教法,既增进了老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也增强了老教师改变自我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利用暑假对新招聘“特岗教师”开展入职前通识培训,让新入职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素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作者黄启贵系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教育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昕系黔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杨军系黔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作者:黄启贵 孙昕 杨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往期杂志 | 收录文章 | 投稿须知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管单位: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711 国内统一刊号:CN 13-9000/G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本站仅作组稿宣传非社网|京ICP备100259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