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高"背景下铁道类高职院校理事会制度建设的策略和提升路2024-12-13
- 青年导师如何在医学研究生成长中发挥"育人"作用的模式探讨2024-12-13
- 研究生专业课程"生物药物分析"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2024-12-13
- 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的融入和应用——以化工安全与环保2024-12-13
- 一流课程建设下"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探索2024-12-8
- "近代测试与表征技术"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2024-12-8
- 基于SOBER模式的传热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传统文化2024-12-8
-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24-12-8
多措并举 推进重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图为市人民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课间休息。(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卢越 摄/视觉重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发展在线教育等方式,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重庆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布局,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何完善对学校、老师、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如何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此次两会上,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民、市人大代表、市教委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市民关切
期盼能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现在当家长可不容易。”1月23日,市民罗庆宇向重庆日报记者道出了心中的焦虑。
这种焦虑感来源于学生和家长对好学校的渴望。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罗庆宇说,不少朋友的孩子参加了许多课外辅导班,学英语、学奥数、学阅读写作……有的孩子一周要上四五个“兴趣班”,周末被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说到底,这些家长就是想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和技能,在未来中考和高考中能脱颖而出,考上好学校。”罗庆宇表示,如果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大家可能就不会这么“挤破脑袋往个别学校钻”。
“期盼中小学能有更多的优质学校。此外,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他说。
罗庆宇还说,自己家附近有个公办幼儿园,老师十分负责,办园质量特别好,且每个月才几百元,“有的民办幼儿园每个月缴两三千元,如果有更多的公办普惠园就更好了。”
代表观点
首先应做好基础教育布局优化
市人大代表、璧山区城北小学教师严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建议,认为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首先要做好基础教育布局优化。
严萍介绍,目前璧山的做法是,突出抓好高品质生活供给,强化城市功能配套。“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区县净流入人口迅速增加,城区学位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间矛盾十分突出,城区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就近入学的需求。”
严萍建议,一方面,政府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城镇化总体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做好城市新区、人口较多乡镇等重点区域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优先考虑学校布局和教育用地保障;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土地出让金计提的方式,切实保障学校建设资金,加大学位供给,做好区县域内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增量部署。
上身边的好学校,是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又一体现。严萍认为,集团化办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严萍举例说,璧山区2017年开启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先后采取“1 9”(1所领航学校带动城区9所学校)、“9 N”(城区9所学校分别帮扶农村N所学校)模式,城区辐射农村,强校帮扶弱校,通过教研科研一体化、送教入校、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从而实现区域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和优质发展。
部门回应
推进多项重点工作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重庆市正努力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列席代表,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黄政介绍,近年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展行动计划。如2020年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241所;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推进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优扶政策,治理完成率100%。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工作包括: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教育投入逐年递增,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二是拓展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持续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示范”“领雁工程”等项目,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集团化办学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实现全市学区制管理全覆盖。
三是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核心,推进重庆市教育信息化“1125”建设工程,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与“班班通”全覆盖,为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
四是持续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改革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情况;同时改革对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本报记者 李星婷 匡丽娜
来源:金台资讯
- 上一篇:新时代下“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的价值厘清与工具选择 2021/1/24
- 下一篇:陈一丹:呼吁通过教育共建更美好世界 2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