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文章
- “新工科”和智慧教育双重视域下智慧教学的实现与创新策略2023-4-16
- 浅谈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体会2023-4-16
- 基于微视频互动学习的电子实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2023-4-16
- 融入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课程基于信息化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2023-4-16
-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实验教学系统开发2023-4-16
-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以“马2023-4-16
- 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与价值观的关系研究2023-2-28
- “画”促小学生感悟诗歌魅力2023-2-28
资讯信息
教师要用创新力来求变
2023.02.15点击:
■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特别报道2023年2月13日—14日·北京
中国教育报:教育数字化浪潮中,教师应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快速应变?
陈红艳:教育数字化到来,教师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能力,我用3个“变”来总结。一是快速学习能力。教师要抓住当下,对新技术、新工具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提升人机协同教学的能力,实现追变。二是深度学习能力。教师要运用大数据反思课堂问题所在,进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以反思来应变。三是创新能力。技术与教学正在深度融合,很多未知的东西不可预判,但同时,数据为我们探索未来提供了支撑。所以,教师要用一种灵活的创新力来求变。
中国教育报:如何为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搭建“脚手架”?
陈红艳:首先,用优秀案例引领。国家层面建立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优质资源。徐州市云龙区设计了“云码云学”,进一步筛选优质资源,整合成二维码推送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其次,云龙区研发了“333”教研模式,集合区域、集团、各校教师形成共同体进行教研和探讨,共同解决数字化的问题。再其次,通过校企合作、校园合作,发挥专业力量的优势。让企业专家为教师提供指导培训,让专家学者来到教师身边,把前瞻性的理念输送给教师,从而在技术上、思想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3年02月15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 上一篇:教育部关于发布《教育基础数据》等三项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 2023/2/15
- 下一篇:教育部:成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 2023/2/15